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罗勒网】2021年中国人才市场的12个发展趋势

2021-02-25
人才市场的动向决定了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工作方向,优秀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能够跟随人才市场的动向,不断调整人才战略,而成为人力资源行业的优秀人才,首先要学会分析和判断人才市场发展动向中隐藏的发展趋势。


2021年新春伊始,万事待发,经历了多灾多变的2020年,2021年的人才市场会有怎样的新趋势、新特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会有怎样的新机会和新挑战?

翻阅了网上一些行业权威报告的观点,总结汇编了以下12个人才市场的论断,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些论断中,解读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一、疫情影响还将持续
但人才市场将展现回暖态势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和大部分国家的就业、人才市场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也未能幸免。

在人才招聘方面,中国大陆在2020年的招聘活动减少了30%。

尽管如此,市场已展现回暖态势,调查显示中国约54%的企业希望在2021年扩充员工规模。

【评述】随着企业用工模式的调整、技术的升级应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中国的企业已经针对疫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加之防控得力、政治经济稳定将在2021年吸引到全球更多的投资目光,中国人才市场的持续回暖也值得期待。


二、远程或居家办公
成为普遍可接受的工作模式

2020年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全球大多数劳动力在一夜之间转向远程工作。

尽管在疫情开始之前,在家工作已经成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普遍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很多机构制定了像样的在家工作政策,或者准备在几天之内完全搬离。

随着疫情的持续以及远程教学、远程办公以及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成熟,远程办公和SOHO工作越来越被接受。

Twitter,Square这样的公司最近宣布,即使在COVID(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在家办公仍可保留。

与此类似,微软还宣布了采用“混合工作场所”的计划,一旦疫情消退,它将为员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趋势
数字领域的人才争夺成热点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员工被迫远程办公,因此企业需要探索在线寻求业务的途径,应对疫情带来的对企业数字平台和转型能力的严峻考验。

受此影响,教育、电子商务、在线零售和在线医疗等行业将在未来12个月加快数字化转型。

此外,企业也面临着竞争带来的压力,这些迫使他们开始认真对待消费者数据分析和客户体验等概念,从而使数字领域的职业机会增加,产品经理和电子商务经理,业务/系统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等职业都将成为热门。 


四、人才市场两极分化加剧
高潜力人才仍旧稀缺

虽然全球疫情造成经济下行、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各国就业压力加大,人才市场的分化将加剧。

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的普通就业者就业挑战会增加,但高潜力人才因为更重视职业安全感,往往需要有极大的动力驱使才会选择从目前的公司离职。

以及更多企业选择通过加薪等内部留人政策稳定和留住一流人才,优秀的求职者反而将继续收获高薪。

【评述】作为高端人才服务商,猎头在2021年面临新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变化的市场环境、转型的产业结构、技术的升级会产生新的人才市场需求和热点;同时稀缺人才的激烈争夺、猎头业自身的无差异竞争将让猎头行业活跃度提高,但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猎头只有更专业、更高效、更强大,才能生存。


五、外资金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不断增加
本土中高管理人才需求会回暖

由于疫情控制有力有效,到亚太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复苏迹象,尤其是中国和日本。

亚洲市场的过往表现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劲的复苏反弹能力——此次,这种复苏迹象已然初现。

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表现持续改善,同时也专注于巩固与进行海外投资的中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海外投资看好中国及东亚经济的向好趋势,自然在2021年会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投资拉动的人才需求会回暖。


六、临时工和灵活人才岗位需求增加
灵活用工模式成为人才市场的讨论热点和业务风口

灵活就业形式在某些亚太市场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之久,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部分亚洲市场,这种形式仍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势头稳步攀升。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相关市场的不确定性加速了这一早已存在的需求增长。

这将是我们在该地区大多数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七、人才市场竞争加剧
要求企业改善招聘程序、提高人才保留率

良好的求职者体验由多个要素组成,其中包括:减少申请过程中的阻碍和重复工作;将耗时的“低接触”流程自动化,以加快节奏;建立起与求职者沟通的机制,尽可能实时地回答求职者的问题;跟进被淘汰的求职者,向他们推荐其他可能合适的相关机会等等。

另外人才保留与是企业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人才保留率,组织不能只考虑物质福利,还必须为员工打造面面俱到的体验。


八、中国制造业强势回暖
制造类技术人才创造新机遇

二十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市场愿意接纳全球各国企业,大量跨国公司纷纷涌向中国购买和制造产品。

2021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不满足于“中国制造”,而是希望在设计、开发和所有权方面进行探索,中国的招聘前景正在发生变化。

这一趋势也吸引制造公司开始投资自有研发中心,公司所在地区的招聘模式亦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江苏省尤为明显,当地政府通过降低投资成本来鼓励企业来此建立工厂。

2021年,不仅制造业会增加对国内市场的投资。所有领域都将出现类似的趋势,例如在工业领域,本地的公司正在利用疫情带来的契机吸引技术人才来发展、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九、企业的贫富分化
将造成同一职业的撕裂和分化持续

疫情下,全球的经济都在下行。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就会放宽各种政策。但经济下行过程中,优秀的企业一定是稀缺的,而市场的钱却因为政策而变多。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的钱,都去了哪里?都冲着优质企业或者项目去了。

现在各个行业的赚钱机会更难了,很多企业,凭运气挣的钱,凭实力很快就亏没了。

【评述】企业和产业的分化造成人才就业机会和薪酬水平的差异会持续加大。以HR为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的撕裂和分化也会愈演愈烈。

一边是年薪50万、80万、100万的高收入HR在不断涌现;另一边是有很多HR连工作都干不下去,要么选择跳槽,要么就换了职业,坚持下来的可能收入都只能勉强生活。

一线城市基本聚集了所有高薪和创新的人力资源职位,二三四五线城市的HR,要找到好的机会变得难上加难。


十、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学历和证书优势的差距在持续缩小

随着每一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在增加,全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的高端化正在大踏步地向前走。

不管你是本科还是硕士,不管你是刚毕业,还是已经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未来单纯的靠高学历已经很难成为职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外卖大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万硕士在送外卖,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还会往上升。

在未来不管是送外卖,还是从事其他体力劳动,高素质的人才肯定会越来越多,这种变化我们必须要尽快适应。

学历并不代表所有,有稀缺的能力才是一个人值钱的标志,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报告提出,2020年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博士大战”,企业对博士的需求同比增长了71%。

产业界对高端人才的争夺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都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知识经济到来 企业招聘更加挑剔
求职者需加快自身技能提升的步伐

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平均招聘薪资为8021元,薪资中位数为6216元。

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明显提高,以2020应届生招聘为例,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比例同比增长13%。

不仅如此,56.7%的企业表示疫情使得公司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技术岗位的招聘比例飙升,算法工程师等高级岗位的平均月薪超过了4万元。

同时,企业对市场/销售、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三大类岗位显著提升了招聘要求,62.5%的公司表示接下来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员工能力和招聘水平。

【评述】招聘要求的提高意味着求职者需加快自身技能提升的步伐。在快速增长的行业里,技能驱动已经取代了条件驱动。

这说明仅仅专业对口、有相关经验,表面满足需求而实际“只会做PPT”的时代结束了。拥有合适的技能组合,有可靠的实力证明最为重要。


十二、人口流动趋势更明显
以城市群为单位的抢人大战正式成形

以城市群为单位的抢人大战正式成形——从2017年下半年“抢人大战”开始到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人才内部流动率从85%左右提高到了95%以上。

也就是说,换个城市工作很正常,但不出所在的城市群成为常态。因此,年轻人第一份工作落在哪里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跨行业跨岗位跳槽更加普遍——数据显示,2020年,只有9%的职场人表示接下来一两年中完全不打算跨行业跳槽。

而在2020年已经选择了跳槽的人群中,47%更换过行业或岗位。这也会进一步促进技能在行业之间的流动。

此外年轻人爱跳槽,管理者也应改变心态——从70后到00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在不断缩短,从84个月降至11个月。

2020年跳槽的人中43%为95后,26%为90后。




2月25日晚8:00 我们直播间不见不散哦

长安图片识别二维码预约直播间

微信图片_20210222105506.jpg



标签

联系我们

40.png 公司名称:北京罗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a.png 联 系 人 : 周经理 13811825754、18211181458(微信手机同号)

b.png 官网地址 : www.luolezixun.com  






北京罗勒建筑猎头服务号.jpg

Copyright © http://www.luolezixun.com/ 北京罗勒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03197号
  • 在线客服
  • 联系电话
    17367879979
  • 在线留言
  • 手机网站
  • 在线咨询